还是blogger上面写的比较爽。
最近总喜欢回忆过去,可是又不能exactly想起来过去哪些事情。
生活实在是太忙碌了,虽然在读书,写日志,不过心里没有真正安静下来。只可惜没有把作业全都批改完,该预备的全都预备完。每次都是礼拜天晚上才赶着赶着弄,不喜欢这样可实在是没有办法。不知道是拖延症,还是真的没什么时间。白天闹嚷嚷又热烘烘,很难静下来预备工作的东西。所以还是算了吧,只有继续这样了。
这样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太少了。所以一定要自己利用一下,充电一下。为什么有个孩子把我们的生命都快要耗尽了呢?
前两天参加培训,觉得听了那些老师的见证,自己自觉不如,惭愧万分。她们对学生都很用心,也很有办法。我却不然。可丽莺姐又说我要肩负马可楼的服侍,神会让学生进步。这样是不是不负责任的老师呢?一个人确实精力有限,我好像真的也没有办法像我爷爷那样,把全身心都投入教学,到时候家庭完蛋了,服侍也不能做了。真的要好好平衡,还是要清楚什么应该放在第一位。倒是撒母耳,把服侍放第一位了,但是孩子没有教养好。
最近陶宝总生病不痊愈,希望今天去挖挖沙子,就可以好起来。唉,前段时间因为他上学不适应,就头发愁白一半,现在是因为他病不好,又让我时刻不安宁。丽莺姐说的真对啊,我确实是没有对神有信心,把宝宝交托给神。重蹈我爸爸对我担忧的覆辙。其实也不会有什么事,我自己小时候生病,也不是觉得没什么,反而觉得爸爸大惊小怪的。现在我也变成了同样的模样。
不知道马可楼的弟兄姐妹都怎么了,现在一个个软弱起不来。我自己也是,身体很糟糕,想哭,又要来大姨妈。整天被宝宝搞得身心疲惫。真的总觉得活着好没劲。
过去都被我丢失了,朋友也全都失去了,宝贵的时候,也没学会交朋友,现在想找回记忆却是找不回来了;未来也是不知所踪。想到回国,但是又觉得各种迹象都不利于回国;想要继续待下去却是身体每况愈下。或许身体好起来,就能留在新加坡了吗?不知道啊,可能两边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呢。可是工作要怎么解决,有什么是可以两边跑的工作呢?半年待中国,半年待新加坡?或者一个多点时间另一个少点时间。
现在真的觉得毫无自由,被各种生活中的成分绑得死死的。工作永远都有预备的东西,回来陪孩子永远也逃不过,周末的两次聚会一次不可少,接着就是假期想要安排度假却一直不能够。陶明整天撩回国,可是每次我有假期却被他绑死在家里。觉得好委屈。谁让我这么宅这么能力差朋友又这样少呢。。。唉!最近学到的功课就是真的凡事都不能指望老公,最后是心痛挨打不说,造成的灾害也是久远的。所以要倚靠神,坚定单单仰望主,而不是人!!!我还是没有学会,总是指望陶明,可是事实证明,女人就是要自强,靠着神!!再也不能抱怨半句,再也不能指望陶明解决我的问题,再也不能这样被动挨打,要成熟起来,主动争取,制造幸福人生!要focus在外面,外界,其他的人,而不是自己内心感受,不是始终关注自己,不是把自己做中心。要打破这个躯壳,要破茧而出。希望我能够尽快破茧而出,美丽的新生命能够真正被逼出来,绽放出来,在挣扎中不是死去,而是变成美丽蝴蝶。
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随着新加坡讲英文群体的逐年增加1,华文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胜过挑战,本篇基于作者在合约教学期间观察到的问题,将从教材的改善、分班教学实施以及增加华文使用平台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现象1: 我在一所邻里小学(依布拉欣小学)合约教学时,有幸看到多个年级的华文学习情况,而自上而下学生们的华文水平也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别。我教的小五的学生,是普通班的第二班。无论是之前的华文老师还是我接手以后,在兴趣方面都没有看到很大改善。学生们在上课时都会给人一种“不得不学”的情绪,因为每周一次的听写,期中期末考试,都让他们被动接受这一切。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已经放弃华文科目,全部指望课后补习老师帮助他们及格。即使是班级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如果某一次不专门学习听写,也是会不及格。这其实给我很大冲击,完全不像我本身学习华文的经验,即使不复习也会考90分以上。这让我思考,对于他们来说,每一周听写20多个词语,其中有很多字形很难,甚至还包括相当一部分三个字和四个字的词语,即使真的彻夜苦读考到满分,过后又能有多少能够留在长期记忆当中? 不过,同样一个班级,却也有几次让我很难忘很欣喜的经历。有一次我在教《驴小弟变石头》这本绘本2的时候,本来担心这么难的材料,要怎样保持大家的专注度?可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都听得那么认真,鸦雀无声。每个人拿着手里精致的绘本,好像如获至宝。从头到尾听得很专心。我不禁问自己,这真的是平时那些课本一打开头脑就关闭的学生吗? 无独有偶,考完试后带领他们一起读《大拇指》(一份给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报纸读物),挑了几个故事念给他们;一个是有关一部日本电影阿信的故事,一个是有关转基因蔬菜,同样地,他们一声不响听着我读和介绍,饶有兴致的了解着这些故事和知识。以前在小二深广班,分了《小拇指》下去,什么都不需要说,大家会三两讨论,把报纸从头到尾翻个遍。不过在这个小五班里,每次发下《大拇指》,基本上利用率为零。我偶尔翻看后觉得这份报纸其实真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好好利用太可惜。于是就开始带领他们读,结果真的有很大反响。 所以总结这两次的经历,我觉得最主要的不同就是这两份材料都具有吸引学生兴趣之处,不管是印刷颜色还是故事内容情节等,都比我们现有的教科书要更加具有吸引力。 现象2 有一次去小二7的基础华文班代课,有两位菲律宾学生从头到尾都没拿出课本。其他的学生告诉我“不用管他...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