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随着新加坡讲英文群体的逐年增加1,华文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胜过挑战,本篇基于作者在合约教学期间观察到的问题,将从教材的改善、分班教学实施以及增加华文使用平台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现象1:
我在一所邻里小学(依布拉欣小学)合约教学时,有幸看到多个年级的华文学习情况,而自上而下学生们的华文水平也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别。我教的小五的学生,是普通班的第二班。无论是之前的华文老师还是我接手以后,在兴趣方面都没有看到很大改善。学生们在上课时都会给人一种“不得不学”的情绪,因为每周一次的听写,期中期末考试,都让他们被动接受这一切。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已经放弃华文科目,全部指望课后补习老师帮助他们及格。即使是班级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如果某一次不专门学习听写,也是会不及格。这其实给我很大冲击,完全不像我本身学习华文的经验,即使不复习也会考90分以上。这让我思考,对于他们来说,每一周听写20多个词语,其中有很多字形很难,甚至还包括相当一部分三个字和四个字的词语,即使真的彻夜苦读考到满分,过后又能有多少能够留在长期记忆当中?
不过,同样一个班级,却也有几次让我很难忘很欣喜的经历。有一次我在教《驴小弟变石头》这本绘本2的时候,本来担心这么难的材料,要怎样保持大家的专注度?可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都听得那么认真,鸦雀无声。每个人拿着手里精致的绘本,好像如获至宝。从头到尾听得很专心。我不禁问自己,这真的是平时那些课本一打开头脑就关闭的学生吗?
无独有偶,考完试后带领他们一起读《大拇指》(一份给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报纸读物),挑了几个故事念给他们;一个是有关一部日本电影阿信的故事,一个是有关转基因蔬菜,同样地,他们一声不响听着我读和介绍,饶有兴致的了解着这些故事和知识。以前在小二深广班,分了《小拇指》下去,什么都不需要说,大家会三两讨论,把报纸从头到尾翻个遍。不过在这个小五班里,每次发下《大拇指》,基本上利用率为零。我偶尔翻看后觉得这份报纸其实真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好好利用太可惜。于是就开始带领他们读,结果真的有很大反响。
所以总结这两次的经历,我觉得最主要的不同就是这两份材料都具有吸引学生兴趣之处,不管是印刷颜色还是故事内容情节等,都比我们现有的教科书要更加具有吸引力。
现象2
有一次去小二7的基础华文班代课,有两位菲律宾学生从头到尾都没拿出课本。其他的学生告诉我“不用管他们,他们每次课都是这样”。这真的不得不让我思考这种怪现象;他们小学六年都要上很多节华文课,小二就已经教科书都不看,那以后要浪费多少时间,多少生命啊!虽然有民族的文化在里面,但是我相信也一定会有办法改变这种状况的!每年小一的新生当中,报读华文的外族学生越来越多3,每每听到小一的老师看着这些数据发出一连串牢骚,或许我们该做些事情来为老师们“减负”,也让这些学生少一点“suffer”
现象3
学校里除了华文和好公民,其他科目都是以英文为媒介语教学。再加上高等学府和职场上都是用英文为主4,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少有机会使用华文。作为华人的后裔,真的要让华文从我们的历史中淡出吗?我们的学生,起码在小学阶段,都无法对华文有足够的重视。当然在高华班或者深广班,因为成绩的诱惑大家争着学好华文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但是一旦失去成绩的动力,是否华文就会被漠视甚至讨厌呢?我的学生就会给我这样的反馈:学好英文就足够了。甚至有第二代移民,家长是在华文背景成长的,也公然告诉我他不喜欢华文,只要学英文就行了。在这样的年龄,很难向他们灌输“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语人才”这类观念。所以我们如何为他们创造一些“不得不使用华文”的平台,来增加他们学习华文的动力呢?
措施一:教材的全面改善
上文提到,学生在学习一些课本以外的材料时,反而展现了很大的兴趣。所以在我的脑中浮现出一种理想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篇课文都是非常有趣或者有情节或者在其他方面非常吸引人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多么的专注!而不是把每一篇课文看成说教型文本,教科书一打开就是“无聊”的开始。如果在学生本来已经没有太大动力学华文的情况下,还在课本中灌输一些让他们关起耳朵的言论,一些道德的说教,不是让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吗?或许我们传递品德和文化传承的部分可以移到好公民的课堂,让华文科目单单朝着语言工具这样的作用改革。甚至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或许我们的教材可以完全改成录像的形式,每节课是一个15分钟的视频,根据视频当中的内容学习对话、文字等等;因为是有情节性和趣味性的,学生一定会觉得它非常有观赏性,从而增强学习华文的动力和积极性,也会把华文课和“好看的影片”联系起来。我之前学习英文的时候,就是用视频的方式,把常用对话拍成一个个短片,每节课一个专题展示出来,演出过后还有一些视觉程序或歌曲口诀,帮你复习重要句型和关键词语。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对于小学生会比较有吸引力,并且加上老师的讲解来加深记忆,和分角色演出视频中的情境,会给我们的学生更多实际操作和操练语言使用的机会。而且回家后也可以继续听录音,给自学带来很大方便。
措施二:分班教学实施
对于我遇到的小二外族学生的情形,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这些异族学生实施分班教学。以后这样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让他们和华人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同一个课堂上课,将会给教学带来极大负担。这个小二班的学生还是比较温和的,虽然不学但也不会影响他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甘愿沉默;我的同事遇到的情况就是一个外族学生,家长完全不要求他在华文科目上有任何建树,最开始也是比较安静,但是因为不喜欢他的华文老师,就每次在华文课堂大闹天宫。后来被调到另外一个华文班,因为喜欢那个班的老师,就又安静下来。但是也需要老师每次额外给他安排一些简单的华文习字功课等,完全不能跟着大多数学生的步伐。所以我的建议是不如把他们另外组成一个班,如果人数太少可以几个年级合起来;可以采取措施一中建议的办法,让他们用有趣的教材或视频来学习,专注口语的训练而暂不要求书面。对于零基础的这群学生,真的要把华文当成是第二语文来从零教起;也要顾及到他们从小完全没有接触过汉字,所以无论是教材的难易度或者考试的角度真的都需要重新审视。包括对于Jason Tay这样英文背景的学生,如果真的到高年级以后跟不上教材的程度,也需要为他们有另外的安排,而不是每周照样听写20多个艰深的词汇。
措施三:创造更多使用华文的契机
如前文所述,新加坡的官方交流均使用英语,而且学校的教学媒介语也是英语。这让学生越来越少有机会使用华文。虽然政府大力倡导,家长对华文的重视也有所提升,但是学生本身仍然看不到学习华文的重要性。作者有一个大胆的构想,就是创造一些以华文为媒介语的精彩的网络平台,类似英文的Facebook,但是要做到比现有的部落格或社交网络更加有趣和有吸引力。现在的小学生越来越多使用网络,学校课程也越来越ICT导向,从这个角度入手,可以在他们的网络生活尽早占据一席之地。另外,一些学校已经有去中国的小学浸濡和体验的项目,如果把时间再延长一些,至少三个月,让他们在了解祖籍文化和深度使用华文的环境中激发出对华文的兴趣与动力。
总结
尽管这些建议在实施上仍会遇到很多资源、人力方面的限制,可行性也有待推敲,但我相信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如果真的颇有成效,倒不妨大范围推广,也可以作为其他国家二语教学的参考,借以推广我们的新颖教材和教学法。让我们一同展望新加坡未来的华文教育——有趣且令人向往!
(字数:2998)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