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现状与展望

在我合约教学的期间,好公民课程一直都是被老师们当做非常不重要的科目。我接手的小五班的前任华文老师就跟我说,华文课的进度都赶不完,哪里有时间讲好公民。可是我自己的感觉却是,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不上好公民,学生们的精神状态会比较混乱;所以我就偶尔挤出时间上好公民,发觉学生的状态会有所改善,好像被更新的感觉,在华文的学习上也会重新振奋,课堂秩序也有加强。所以我觉得这门课非常有必要也很重要。 之前的一位同事因为觉得现行的教材不够好,所以发动其他华文老师教《弟子规》和二十四孝故事。可是当我看了课程标准以后,觉得现有的教育方向非常完美和全面,如果在这个前提下努力耕耘,是会有好的收获的。 首先,我觉得课标非常切合21世纪的需要。除了传统的正直、友爱等方面,还包含了合作、社交等技能,应变能力、乐观等素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 第二,课标的实施性也很强,不是笼统的概括,而是每一项都划分到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甚至世界的层面具体指什么,非常具体和全面;另外,从小一到小六都有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按照不同年龄的特征和面对的生活情境来设定。 另外,非常值得借鉴的是,课标的设定加入了新加坡的特别情况,帮助学生了解新加坡,认识新加坡的特殊处境,以及注重种族和谐的教导,在培养爱国和国家认同感方面画了很重要的一笔。 有这样正确的指导方向,为何这门课还是很大程度被忽略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 一、考试导向的体系下,每个老师都会想要学生在PSLE中表现突出,而公民科目是不出现在会考当中的,所以为了赶进度也好,为了多些时间训练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掌握也好,好公民被忽视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老师本身没有看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只是为了教而教,而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的老师反而去倡导教学“弟子规”,可见并没有认识到现有教学方案的精华。 三、教材的局限性。编写教材是不容易的,而有关道德品格的教材就难上加难。如何不流于形式,不流于说教,把年幼学生还不能深度理解的道德价值传授出来,的确是一道难题。通常书上的一些“两难”情境,很多时候学生都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如果不加以妥善引导,学生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取得一个“好孩子”称呼而不假思索给出标准答案,而根本不会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或觉得课堂所学与真正做人有什么相关。 最近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生品格方面的教学和培养;有关官员在演讲中也申明了因为新加坡现在经济稳定,社会治安良好,所以教育的重点也从考虑经济或社会因素而转向重视品格培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品格教育老师,我们有义务重新考量这门课的价值和我们的角色。 经过这段时间在国立教育学院的进修,我对品格与公民教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曾经有一次我在教“正直”这个话题时,讲了一个运动员就算放弃冠军也告诉裁判他的球犯规了,裁判没看清楚。当时对一些学生冲击很大,觉得“这样不是傻瓜吗”……我当时觉得自己该讲的都讲了,他们要不要照着做是他们的事。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进修,我发现当时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到位,深度也不够。如果再给些例子并善加引导,或许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这种观点;而且如果在最后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正直”,或许效果会大大不同。 最后想说的是,作为品格教育的老师,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拥有好品格的样板,身教永远胜于言教,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行出我们所教的,学生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从老师的一举一动得到启发与鼓励,相信我们的好公民教育将充满希望。让我们肩负这个光荣的担子,在努力把公民课搞得生动有吸引力的同时,自己也做一个敬业乐业的品格样板! (字数:1480)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1月18日

5月21日